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利用Infograph tool打造風格突出的個性履歷


利用Infograph傳達產品理念(iPhone 5)、利用Infograph整理數據(Can facebook get you a job?)、利用Infograph介紹國家(奇怪的國家,日本)。
Infograph透過整頁顯眼亮麗的圖表文,輔以人物描繪,結合資訊和畫面設計,簡化成重點瀏覽,讓閱讀者一目瞭然。
省去咀嚼文字的時間、省去找尋文章重點、坦白單純地植入Infograph想要傳遞的訊息。
Infograph的種種優點,應用在履歷上,想必可以顛覆統履歷黑白A4紙、文字描述居多的排版格式,打造有如show time感覺的履歷。

第一個問題浮上心頭,這些Infograph都是專業的設計公司,整合了許多程式資訊、統計、設計、圖像美化、編排的人才,才能做出如此精簡有力的infograph,單單一個網路使用者如何能DIY自行製作出屬於自己的Infograph履歷呢?
拜電腦與多媒體網路科技發達之賜,已經有許多網站,能夠自行填入個人經歷、學歷,調整色彩背景,選用佈景主題,完成一個模組客制化的Infograph履歷。以下筆者為您一一介紹。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專訪] 歡樂驗證碼,為Advertise(廣告)和CAPTCHA(驗證碼)打開另一扇窗


於『發掘一個看不到的市場,讓每個人都高潮的歡樂驗證碼!』一文中,介紹歡樂驗證碼
在臉書、blog留言板、筆者自己的朋友圈造成許多迴響,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商業模式,於是筆者本著好奇心殺死一隻貓,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向歡樂驗證碼的創辦人Alex尋求訪談的可能性。非常幸運地,Alex給了小小部落客Corner11信件訪問的機會,筆者趕緊有樣學樣、一夜惡補地參考了商業周刊、天下、30雜誌、TechCrunch、AllThingsD等著名媒體裡的訪談內容,整理出了『十大問題』(很想接,升堂~~~),以下布魯斯為筆者本人問題,Alex為歡樂驗證碼的創辦人回答,請大家細嚼享用。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隱形的鴻溝,個人媒體與新聞媒體的橋樑


網路快速發展,媒介改變了通路,重新定義了媒體,轉變人類生活形態,也影響消費決策方式
越來越多部落客的崛起,在資訊龐大的今日,個人媒體(獨立媒體)的影響力常常凌駕於新聞媒體之上。
筆者就網路上媒體的發展方式,以圖表做了整理,分享究竟個人媒體如何慢慢崛起,靠得是那些媒介、還有哪些應用能夠將個人媒體發揮淋漓盡致。

基本元件: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發掘一個看不到的市場,讓每個人都高潮的歡樂驗證碼!


『驗證碼』的緣起,來自於防止網路上的自動留言機器人(Robot),在部落格留言板上,或申請帳戶時,無意義的灌水,產生網路上大量的垃圾資訊。
為了防止這些Robot造成網路的垃圾留言、垃圾帳戶無意義地增加。於是,在留言或申請帳戶的流程中,多了一道手續,叫做輸入『驗證碼』。其作用,就是要讓Robot被阻擋在這道流程之外,無法自動化地留下灌水訊息。而人類能夠輕易靠眼睛與常識,判斷出圖示中提示我們要輸入的字母。

驗證碼的侷限
但隨者Robot自動程式裡對判斷圖形、或邏輯題目的進化,驗證碼也繼續演進到變態的境界
在Engadget裡,已經看到許多瘋狂的驗證碼。
這不禁讓我們問,為了保有乾淨的留言板、真實使用者的帳戶,使用者非得付出這莫大的代價嗎?
這代價包括了,對眼力的考驗、三到五秒時間的浪費、輸入錯時反覆的焦躁。

重新定義驗證碼
難道驗證碼,就一定要對使用者造成這些困擾嗎?驗證碼一定要如此無意義又花時間嗎?
有哪些驗證碼,可以不用重覆嘗試、不用考驗你的眼力,還讓你覺得有趣
這個服務出現了,叫做『歡樂驗證碼』。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資訊爆炸,你選擇相信誰?


購買3C產品、到餐廳消費、逛百貨公司、大賣場採買民生用品、過年過節買禮送人、付費得到售後服務,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把錢掏出自己口袋,交換你覺得值得的事物。
過去,我們透過報紙得知新商品、拿產品目錄得知價錢、到實體店面逛一圈感受實物、業務親身聯絡我們,讓我們感受服務價值。
因此,我們靠比較產品價格和品質(也就是CP值,Capability/Price),幫助我們判斷我們是否要花這個錢,交換這個產品。
著眼於產品(Product)上的性價比,是上上個世代(西元1900~1990年)習慣的判斷過程。

90後,IBM體制僵化保守、搖搖欲墜之時,由54歲且有IT經驗的Louis V. Gerstner(誰說大象不會跳舞作者)上任董事長,決定邁向軟體服務之路。不賣硬體設備,改以客戶導向的售後服務業務為主,也就是說,IBM捨棄賺產品設計製造的錢,改以硬體搭配售後服務來讓客戶甘願掏出錢來。
IBM轉型的成功,所代表的是,銷售者不應只是關注在產品(Product)上,而是要深入瞭解客戶(Customer)的需求,找到能提供的服務價值(Service Value)。

題外話 --- 不喜歡海綿寶寶可以跳過 ---
IBM轉型以客戶服務價值的成功方式,讓我想到某個週末的一個下午看到海綿寶寶的卡通。
海綿寶寶試圖賣吹泡泡瓶給章魚哥,
海綿寶寶:你買了我這罐吹泡泡瓶就能吹出又大又圓又多彩的泡泡,而且我只賣一塊錢。(手指著旁邊的確又大又圓彩色豐富的泡泡)
章魚哥:真的嗎?
海綿寶寶:當然!
章魚哥:好,我買了。
買回去後,章魚哥除了吹出易破的小泡泡外,怎麼吹也吹不出又大又圓的泡泡,
因此,章魚哥馬上氣沖沖地回去找海綿寶寶算帳。
海綿寶寶看到章魚哥出現,心裡有底地立刻跟章魚哥說:你需要我們專門調製的泡泡水,泡泡水每個月收你二塊。
還沒等章魚哥追問,海綿寶寶繼續拿出厚厚的指導手冊說:含購買泡泡水一起報名參加我們"學習吹泡泡課程",把厚厚的指導手冊濃縮成一堂課的時間,一個月只要2.5塊。
後面接著是一連串的惡搞無厘頭對話。
從這個老少合宜(媽媽禁止小朋友觀看)的卡通裡,著實看到了商業行為的縮影。

到底海綿寶寶賣的是吹泡泡瓶(Product),還是往後客戶(Customer)所需的教學和維護(Service)呢?
--- 題外話結束 ---

從Product到Customer Service,然後?
從Product的CP值,到貼近Customer了解Service Value,這些商業行為都還在。
只是,現在這一代的年青人(1980-Now)出生在行動網路的世代。
想要Product的CP值,只要Google一下,成千上萬的性能比較,價格比較,顯示在電腦螢幕前。
客戶服務舉凡送貨到府、到府維修、客服專線、買貴退貨、24hr到貨等,都可以說是精進客戶服務的好例子,其中以Zappos客戶導向的網路服務為首,將客戶導向發揮淋漓盡致。

現在,你的選擇已經被上千萬的Product Information和無限上綱的Customer Service痲痹。
接下來,能夠左右你掏出錢的選擇,讓你相信的的是,Social和Sense。

Social不是網路
網路只是媒介,幫助我們做決定的,是媒介裡的『內容』和『產生內容的人』。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動態時報(Timeline)讓你獨特有個性,快妝點自己的封面!


facebook動態時報(Timeline)在上周12月16日正式上線,筆者在第一時間寫了一些facebook這次改版的用心和企圖
一整天到各大網站,部落格,facebook塗鴉牆上看大家反應,結果是褒貶參半。

So?
褒的人覺得,Timeline時間軸的設計俐落,Cover凸顯個人風格,很有故事性。
貶的人覺得,自己好像被facebook看光,赤裸地站在觀看者面前,從出生、呀呀學語、年輕時白癡的對話、前一個情人的親密照片,都一一曝光在Timeline上。
也有部落格提醒你,在開放動態時報之前,最好先想想現在的情人老婆、老闆同事、父母,確定讓他們看到以前的你不會有任何副作用

這些意見,的確真實呈現出Timeline目前的現況!
不過這次,facebook推出的Timeline,試圖清楚呈現強烈個人風格,讓使用者的時間軸事件、喜愛、訂閱、工作、Cover封面,描繪出使用者的人生。
不論使用者排斥或欣喜接受,不得否認的是,Timeline的確做到,『讓個人凸顯於社群上』
使用者是社群的基底,社群是眾多使用者互動產生的虛擬社交世界,讓基底豐富,獨具色彩,多樣性,個性化,絕對會讓虛擬世界抑加精彩。
facebook沒有忘記這點,這次在Timeline上,還將它發揮得淋漓盡致!
回到Timeline,準備好妝點自己的檔案了嗎?

Cover!
第一個受到矚目的,就是個人檔案大頭貼的上頭,有了一個850pX320p的封面(Cover)。
在這個封面上,已經有許多人分享出有趣有創意的封面,有人做了和G+背景幾可亂真的封面,有人想要販賣這個封面的欄位,也有app可以從使用者的照片裡自動製作出封面,開始了五花八門的設計和應用。筆者為大家介紹,各位可以看看哪個封面適合自己:P
  • 和自己互動
睡覺?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臉書Timeline上線!全面掌控!

今年九月F8會議,臉書向大家介紹(試圖統治世界)的Timeline功能
在今日,對全世界的使用者開放上線試用

從介紹
"tell your life story with new kind of profile" 
影片一開始,就是使用者的出生日期,一條時間軸線劃破蒼空,開始使用者的人生
使用者的人生故事開始了!
小時候的照片影片,家人親戚的活動,長大成人喜愛的事物,關注的議題
和妻子相遇,結婚,邁向孕育生命的另外一個階段
這部影片,編織出使用者的生命

Timeline真的企圖實現facebook的中心思想,“用全新方式編織你的生命故事”

以此中心思想出發,facebook做了很多重新思考的功夫
是重新思考!不是改版,不是加東西減物件
重新思考的功夫是非常花時間的,如何減少零亂的資訊、如何重新設計一個時間軸的畫面
如何重新設計使用者的個人檔案配置,如何真的讓使用者有編織生命的感覺

以下筆者整理幾點Timeline這次讓人激賞之處
  • 畫面改版,從1到2的努力
個人檔案變成像是雜誌周刊的大標題,好像這就是本為自己而寫的生活記錄
背景圖片、個人照片豎立在所有個人資訊的上方
畢業學校、工作、朋友照片以雜誌方框資訊欄的風格呈現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facebook和104的界線

(by 55 Hi's)

- facebook,全世界最大的社交平台,分享狀態、照片、活動、喜愛的事物,能夠神奇的找失散已久的朋友
- 104人()力銀行,為資方、勞方提供媒介的平台

看似不相關的兩個平台,在提供個人資訊上,碰到了交集的界線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兩個平台有很多共通點
  • facebook擁有使用者真實的個人資訊,例如畢業學校、專長、嗜好興趣、自我介紹
    誒,這不就是104在做的事情嗎?為資方提供勞方的個人資訊,達到完整媒合
  • 104陳列許多公司介紹,職務需求,facebook也為公司開啓專屬粉絲頁
    在粉絲頁裡,可以看到公司基本資料,產品介紹
漸漸感受到facebook擁有個人資訊的威力
只要擁有龐大的資料庫(包含個人、公司、地點資訊),和健康的網路交流生態圈
就能夠在幾秒鐘,把有效資訊提供給需求者

104已是個成熟的商業模式
yes123、1111、518以相同商業模式,從細節作些變化(高回覆率、24hr回覆、壓低費用)殺入人力平台,使得人力平台一時蔚為紅海

兩者都在各自領域,獨霸一方
但比104更具威力的是

  • facebook的社交力
在facebook還沒推出人力媒介功能,就已經有許多工作在facebook產生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瘋了嗎?向User收錢!



網路的服務,諸如Gmail, FB, Youtube, Twitter等
絕大多數都是免費使用
因此,使用者被寵壞,認為所有的網路服務都應該是“ALL FREE”
下載skype打網路電話, 玩fb上的遊戲, 看產品評論, 聽網路串流音樂, 看網路雜誌、部落格blah
這些服務完全不需要花到使用者口袋的一分一毫

那麼,這些提供網路服務者,究竟他們錢從哪裡來?
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是廣告商,或是需要此平台的產品供應者
在得到廣告商,或是在眾多供應商加入平台之前
網路服務就是努力提供內容,提供資訊,聚集人氣,讓使用者對服務充滿黏性
在達到適當規模後,引入資金,成功運行坐大
“對使用者來說,網路服務要繳錢,那麼他寧可放棄這項服務
對提供網路服務者來說,只能選擇免費,等聚集使用者之後再談收錢”
但現在,這個概念已悄悄改變
有些網路服務,在一開始就向使用者收費
他們沒有發瘋,他們還能夠因此獲利,為何?
筆者整理幾點,告訴你們,向User收費並不瘋狂
只要抓住關鍵,絕對會有人買單


提供使用者"值得"的工具
“一個使用者真實需要的工具,值得收費”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18度c的商業哲學

前情提要
上週末筆者和高中朋友到南投埔里三天兩日遊
放下電腦,逃離網路三天
回到台北,不追逐網路話題的步調
從生活找題材

這次的出遊
從南投埔里一家巧克力專賣店得到一點點啟發,跟大家分享


不只是一家巧克力專賣店
這家巧克力專賣店,叫做18°C巧克力工坊
已成為南投埔里的觀光景點
來到南投,必須來一趟18°C巧克力工坊,才算是來過南投

筆調絕非媒體炒作報導,在禮拜六日一,三天的行程裡
我們經過18°C巧克力的門口
都擠滿了朝聖人潮
究竟為什麼18°C有如此魔力?

如果只是一家好吃的巧克力店,它會成功,但不會這麼成功
它是一家超乎想像的巧克力店,它棒呆了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創業的環境和態度


前幾天看了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述說矽谷的創業氛圍
深深感覺那是個人人都想創造新事物的地方

影片裡面有幾個想法,筆者非常喜歡,跟大家分享


  • 人人都在討論新創公司,或是投資公司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從app store的現況,看未來激烈的app創業

(From behance by Christian Stoll)
app store
原始的概念是,在手機上面賣應用軟體
其實早在Nokia, Sony稱霸的時代(遙望筆者十年前...),就存在了
只不過因為下載管道難尋按鍵難以應付更全面的應用
因此沒有在Nokia 和 Sony的OS上面盛行

從2008年Apple發表iPhone以來
iOS上簡單的操作介面,3.5"全螢幕的觸控,精密優美的工藝設計,它的確重新定義手機
在其平台上的app store(蘋果還想為這個名稱申請商標 =.=+)
app的數量和開發商,持續蓬勃成長

Google有樣學樣跟著弄了一個Android OS上Market平台
讓眾多手機硬體製造商(HTC, Samsung, LG, SONY, Moto, ...)開發Android平台的手機
發展至今,Google Android勢力日漸龐大
眾多媒體,部落格紛紛報導Android Market上app的數量在今年已經超過app store
當然也有人跳出來為app store辯護
說app store是經過審核,品質高,網路流量,使用量遠超過Android Market的平台
Android Market上很多app都是雜魚,沒有經過審核,濫竽充數
說實話,筆者是同意的


現在做App
撇開Google, Apple間平台的戰爭 (Window Phone 7: 還有我)
隨著app平台水漲船高,越來越多人投入開發app的創業中
先看一下現在的app現況


競爭多激烈
以app store來說,現存的app數量已經來到51萬個
目前單月app上架數為19萬個(從2010到2011最低數量)
意思是,平均每天就有689個app上架app store


是的,如果沒有好的畫面、好的操作、好的business model、好的宣傳、持續的累積
很容易就沈沒在app store大海裡面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