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隱形的鴻溝,個人媒體與新聞媒體的橋樑


網路快速發展,媒介改變了通路,重新定義了媒體,轉變人類生活形態,也影響消費決策方式
越來越多部落客的崛起,在資訊龐大的今日,個人媒體(獨立媒體)的影響力常常凌駕於新聞媒體之上。
筆者就網路上媒體的發展方式,以圖表做了整理,分享究竟個人媒體如何慢慢崛起,靠得是那些媒介、還有哪些應用能夠將個人媒體發揮淋漓盡致。

基本元件:

網路媒體發展:
第一、網路使用者主動尋找新聞媒體
在Web1.0還沒有Google搜尋時,入口網站就是蕃薯藤、奇摩、優仕網、PCHome的入口分類網站。因此依使用者需要資訊,做分類,讓使用者進入分類項目中,尋找有效資訊。

第二、網路使用者轉化為部落客作者,發佈個人文章
Blog的概念最早在1997年由Jorn Barger所提出,當時所使用的名詞為「Weblog」。Weblog取自網頁(Web)與記錄(Log)英文字結合而成,從其文字的組成,約略可以瞭解到此一應用即是一種「網路記錄檔」有關的東西。至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wee-blog」一詞,發音聽起就類似「We Blog」,自此Blog這個名詞就沿用下來了。國內至2002年在台灣藝立協的推動下,首度將「Blog」命名為「部落格」。                                                             ----------    From 中央研究中心,通訊電子報
自提供部落格服務以來,越來越多網路使用者從讀者轉化為部落客作者,在部落格上發表文字創作、圖像創作、影片製作等有趣、豐富主題的內容,吸引更多讀者閱讀。
在更多讀者帶動更多人,投入部落客的正向循環下,個人媒體從這時候開始萌芽,往後的訂閱、搜尋、社交互動服務,讓貼近網路讀者的部落客筆者,能有獨特巨大的個人媒體力。

第三、透過RSS訂閱,將網路所有媒題主動推向讀者
對讀者來說,RSS訂閱就像訂一分XX日報一年份一樣,這是對部落格風格和內容的肯定,讀者願意自動收到來自一個陌生人的創作,就肯定了個人媒體的存在與發展。
因此,透過RSS訂閱,讓部落客知道自己的讀者數目,督促自己每日出版文章,透過Google搜尋知道部落格裡內容的累積量和熱門程度,利用Alexa流量搜尋,讓廣告商了解部落格的確能夠吸引目光。
RSS訂閱激勵了部落格的生產力,持續出版作品,透過訂閱,成為獨樹一格的個人媒體。

第四、透過社交、推薦+1(讚),筆者讀者在同一個圈子,搭起媒體橋樑
新聞媒體是大量、包羅萬象、片面且快速的吸收大量資訊。
部落格通常是筆者所見所聞之感想與深入評論。
從新聞媒體的資訊裡,無法瞭解資訊的深度背景,也無法多面向的討論。但,部落格補足了新聞媒體的片段,為讀者提供另一個想法。
透過社交服務嵌入媒體的Comment與Like,幫助讀者過濾出所需資訊,牽起了大眾新聞媒體與個人媒體的兩端。

總結
從個人媒體開始萌芽、肯定個人媒體的存在,到現在,新聞媒體浮濫的資訊已經需要透過個人媒體的肯定,來讓網路讀者買單,個人媒體已日益壯大到新聞媒體還要請部落客來撰寫深度文章。
但別忘記,身為網路新世代的個人媒體,雖然已經站在比傳統新聞媒體還要犀利的戰略位置,同樣地,需要接受讀者嚴格檢視,同樣都需要從肯定裡脫癮而出。
競爭是不會變的。

--- 同場加映,TED裡Clay Shirky談論社交媒體如何創造歷史(中英雙字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