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facebook和104的界線

(by 55 Hi's)

- facebook,全世界最大的社交平台,分享狀態、照片、活動、喜愛的事物,能夠神奇的找失散已久的朋友
- 104人()力銀行,為資方、勞方提供媒介的平台

看似不相關的兩個平台,在提供個人資訊上,碰到了交集的界線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兩個平台有很多共通點
  • facebook擁有使用者真實的個人資訊,例如畢業學校、專長、嗜好興趣、自我介紹
    誒,這不就是104在做的事情嗎?為資方提供勞方的個人資訊,達到完整媒合
  • 104陳列許多公司介紹,職務需求,facebook也為公司開啓專屬粉絲頁
    在粉絲頁裡,可以看到公司基本資料,產品介紹
漸漸感受到facebook擁有個人資訊的威力
只要擁有龐大的資料庫(包含個人、公司、地點資訊),和健康的網路交流生態圈
就能夠在幾秒鐘,把有效資訊提供給需求者

104已是個成熟的商業模式
yes123、1111、518以相同商業模式,從細節作些變化(高回覆率、24hr回覆、壓低費用)殺入人力平台,使得人力平台一時蔚為紅海

兩者都在各自領域,獨霸一方
但比104更具威力的是

  • facebook的社交力
在facebook還沒推出人力媒介功能,就已經有許多工作在facebook產生
以前人們互相介紹工作的方式,現在轉換到facebook的塗鴉牆上
某個Intel老鳥:『Intel目前徵新人FAE,耐操,有檔頭』
這個Intel老鳥沒有透過104,就靠者facebook貼上的訊息
就可以從他所熟識的朋友圈裡面找出合適人選
相對地,如果面試者的朋友裡,有Intel老鳥朋友,就可以清楚得知Intel目前內部現況,職務特性
據MBA Online分析,每六個求職者就有一個是從社群媒體平台找到新工作
沒有人願意每次都重新面對一個陌生人的面試訪談
內部員工推薦的方式反而較值得信任,而現在,已漸漸搬到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
因此,透過104人力銀行找人才,變成次要選項!

就筆者觀察,104所存在的需求,是要找一個“人手”
無法為求職者帶來高附加價值,無法在104和公司建立起的框框裡,談到求職者相對高的價錢
就像家教網、外包網一樣
透過家教網、外包網得到工作機會的,縱使有通天神力、豐富經驗,依然會被平台的公定價限制
會從平台找的,就是想“找個人手”而已
真正想找一個好的家教、好的外包,應該從朋友介紹,從口碑得知

這不禁讓我想到,過去一個商職網wiwi.cc (號稱九個月打敗104,現在已消失)
資料庫海納百川,找工作,找外包,找人才blahblah
那時候看,感覺是個104的清新界面版
如果他們現在還想為人才媒合找到出口,或許可以重新思考從社交力著手

  • 104不會再統治人力媒合
Linkedin就是一個以就業為主的產業生態圈,目前在台灣還沒盛行
不過從MBA Online的報告裡面,已經有一千萬個美國人透過Linkedin找到現在的工作
我相信,個人資訊清楚明瞭、交流互動頻繁、社交性強、產業資訊豐富的網路生態圈
會是比104單純提供媒合的網路平台,更加有效率、更真實、更貼近需求

相對Linkedin被大家所知,Yammer也是另外一個有趣的網路平台
Yammer的登入帳號,不是Gmail, yahoo, hotmail, 也不是hinet
“Yammer規定要用公司信箱登入”
因此透過公司網域限制,自然可以是公司內部的網路生態圈
在Mr.6的文章裡,詳細分析Yammer
靠者一個聰明的小開關,Yammer成功跨入企業社交

在社交化的浪潮裡,人力媒合的平台也無法躲過
筆者認為,104等人力平台繼續僅以個資履歷的方式媒合公司人力需求,無法貼近真實世界的需求

8 則留言:

  1. 照你這樣說,那麼104的後進者得必須轉型了。

    回覆刪除
  2. 是的,傳統104人力媒合一定會被更好的"工業界網路生態圈"取代
    不只是轉型的問題!

    回覆刪除
  3. 寫的很不錯,我也以為獵人頭公司的對手可能是社交網路...

    回覆刪除
  4. 在寫完此篇文章後,的確開始查詢獵人頭公司的相關資訊
    Kashi有志一同!

    回覆刪除
  5. LinkedIn 不就是最好的證明了嗎

    回覆刪除
  6. Linkedin是很好的證明,但台灣(或是亞洲)怎麼轉變
    得慢慢觀察

    回覆刪除
  7. 以東西方文化來看,對比於西方社會,似乎東方文化應該更會使用社交圈或親友團,但若是西方社會比東方社會更快速使用社交圈,背後的原因不會僅是FB是西方世界的產品這麼單純?
    我思考,...,譬如說:較為內向性格的東方社會,不要讓大家知道我一直在找工作,所以不會想要使用FB類似的社交產品,反而是冷冷的104對當事人有適當的保護作用(面子問題?),如果這項推論有可能,那FB的類似產品不見得比104產品受歡迎,但在104產品納入FB的若干特色, e.g.社交圈廣播公司方面徵才廣告,但透過104投履歷表,這樣的流程可能較貼近東方社會.

    回覆刪除
    回覆
    1. 社交圈廣播畢竟還是單向,筆者認為要能把『誒,最近那家公司不錯,有空缺!』『學弟妹,要不要到XX產業,一起來這家公司』的經驗,讓社交圈產生如此行為。
      要讓網路社交圈產生這種行為,背後必須建立起一些基礎建設,要有一個拉一個(介紹人制度)、要產業技術標籤、要把同一個產業圈的人圈在一起、要散播訊息卻有隱私、要有功勳制度、要有網路社交名片。
      如此就真的能把上班族的求職、工作、生活、同行的人(社群)全都粘在一起,密不可分。

      刪除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